无障碍
国务院布局生产性服务业 11项发展重点多涉信息技术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1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8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等三项举措,以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并明确了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11个重点行业: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专家指出,当前,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与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在该文件中屡屡被提及。此外,在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领域重点任务部署中,不乏信息技术与应用亮点。 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突破口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制造”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庞大的贸易规模和盈利能力并不协调。究其原因,高增值环节集中的服务部门,尤其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是关键所在。 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发达国家依靠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中国第二产业仍然偏重于生产制造环节,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其基本定义已经演化为:从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本质上是一种中间投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服务于生产,比如研发、设计,推动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比如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扩大居民消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将推动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从单纯依靠廉价资源优势向发挥动态竞争优势转变,也有助于我国企业打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实现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从而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更多利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国务院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有望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稳定、具有长远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面实现三项重要突破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各地标准并不统一。上海将其划分为农业服务、制造维修服务、建筑工程服务、环保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批发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及教育服务十二个类别,涉及32个大类、104个中类及199个小类;而北京则划分为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大类别。 来有为等专家认为,从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提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到此次通过指导意见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具有诸多重要突破和创新。一是国务院此次《指导意见》不仅圈出了11个发展重点,还要求抓紧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完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二是体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如推广融资租赁、鼓励服务外包等。三是推出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规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进而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等。 研发设计等是服务于工业、农业等产业多个环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根据该指导意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有望比目前企业税税率25%下调10个百分点。 指导意见提出将采取更大的减负和松绑等措施。比如下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研究适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范围,加快落实生产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器 当前,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 《意见》要求发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监测、环境监控等信息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意见》从11个方面给出了未来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其中,对信息技术服务有大篇幅阐述。 《意见》要求发展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加快面向工业重点行业的知识库建设,创新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相关软件研发,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工业企业所属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电子商务也是《意见》着力推进的发展领域。《意见》要求,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抓紧研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意见。深化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创新。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合同、电子发票和电子签名发展的制度建设。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加快布局、规范建设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陆运集散中心。鼓励对现有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等的整合利用,加强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建设,推动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交易纠纷处理等服务。建立健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多种交易方式。支持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意见》还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衔接货物信息,匹配运载工具,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降低运输车辆空驶率。提高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水平以及托盘标准化水平。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