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云计算时代的两化融合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0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14年1月12日,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达软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业界二百余位专家学者、各行业CIO代表和媒体同仁们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云时代的商业与管理”,到场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与大家分享了云计算时代的崭新话题。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处处长王建伟处长也在本次论坛上做了重要演讲,演讲主题为《云计算时代的两化融合》。王建伟处长提到:两化深度融合酝酿着新的突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正催生着工业生产力的重大飞跃,大数据技术加速革新传统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物联网应用持续推动着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最后,王处长又畅想了未来云制造的场景:设计师在全球,生产商在全球,他向与会者传递了一个信号:“云制造对生产方式的改革,正在颠覆整个制造模式”。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赖主席,各位专家、各位CIO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首先我代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与大家探讨的是“云时代的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同步发展。
“两化融合”的提出,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工业进入中后期,我们遇上信息化浪潮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两化融合”。我今天所讲的“两化融合”主要指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我个人认为,宏观上的“两化融合”主要指工业化与信息化,微观上主要指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并用。
今天共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是新时期两化深度融合的显著标志,二是发展工业云是新时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选择,三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与工业云创新的主要作用。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信息处处长,我的职责有三项:一是两化融合,二是电子商务,三是物流信息化。“两化融合”也是新一届政府总理李克强对工信部提出的要求,近期抓好信息消费,远期抓好两化融合。工信部根据李克强总理的要求,联合征求近20个部委的意见牵头组织撰写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消费的若干意见》,2013年8月8日由国务院正式下发。同年的9月5日,我们部下发了《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
大家知道,中国是工业大国,但是我们绝对不是工业强国。所以讲的第一个内容,首先了解一下数字化制造如何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大家都比较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杰米里·里夫金的一本书主要讲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全球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我认真的拜读了一下,我认为里夫金的观点代表着一种未来发展方向,但是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这种判定和结论,我个人觉得为时过早。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讲,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实现“创客运动”将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所以说国外媒体对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都进行了论述。而国内在这方面也不落后,中国科学院院长讲到,新的工业革命促使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制造商、供应链的地理格局。中国工程院院长也讲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新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个性化生产将会深刻影响全球的制造与服务业版图。2013年4月27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向全国部署“工业云”制造试点。通过各级政府申请,国家批准了十个试点省市,于10月27日正式启动。可以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纺织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电话、汽车、飞机,电气化,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那么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就是信息化的状态,进入了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生活方便。另外,它的生产方式由手动劳动转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向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性制造、分布式制造,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新工业革命蓄势待发。不管是叫第三次还是叫第四次,我个人认为新工业革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随着新型ICT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工业革命蓄势待发。在全球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及生物、能源、材料、空间技术间的加速交叉渗透,催生了生产力的重大飞跃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下一次工业浪潮即将来临。
各位CIO和专家应该认识到这种变革,不能说是“即将来临”,其实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已经来临”,其中包括3D打印、智能电网、物联网、智能制造、拓展生产性服务等等。“添加型”制造技术的革新深刻改变生产工艺和制造模式。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现在3D打印已成为现实,航天航空技术在北航有一个3D打印科学攻关组走在了世界前列。“云制造”其中一个重要的试点就是建模3D打印。“添加型”制造技术是信息技术、精密机械与材料科学三种关键技术的融合,具有应用材料广泛性、高技术融合性、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智能制造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开辟智能时代。
什么是智能制造?以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产生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智能推理、预测感知以及仿真多技术为一体,拟实制造过程和产品。“拟实”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拟实的。比如说我们国家制造的一系列导弹,避免了以前的发射一个火箭下面有很多雷达去跟踪采集数据再分析、再研发、再生产然后再试射,周期非常长,约需要两年时间。而现在通过实时模拟设计只有一到两周,因此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业发展的非常快。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两化深度融合酝酿着新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正催生工业生产力的重大飞跃。大数据技术加速革新传统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物联网应用持续推动着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平台推动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能源互联网技术显著增强了摆脱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能力。现在一些发达和制造国家也不断地或者说积极地推动融合创新战略。美国、德国、韩国都做了一系列工作。
第二个问题,发展工业云是新时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选择。云计算改变了用户对ICT资源的获取方式,过去ICT是单家单户。买计算机、买服务器。而云计算把这些资源集中了起来。云计算成为ICT产业服务化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现在我们国家的云计算基地的建设浪潮非常高,今后的服务商,完全不是卖机器了,而是卖服务。因此产业孵化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就在于此。云计算改变ICT产业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去年12月有一个新闻,说云计算计算机已经产生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再卖单体的计算机。
云计算将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云计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并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同水和电一样,不可能每家建水塔、电网,直接购买就行了,这就是工业云对我们的影响;二是云计算塑造的信息资源集聚和掌控优势将成为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现在都在谈大数据,某种意义上讲,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密不可分的。不要把大数据看得太神秘了,数据的积累比较容易,数据的分析、挖掘、使用比较难。美国的大数据积累已经指导美国民众的生活。比如说汽车,连续八年的大数据积累得出了交通事故的一些结论。什么天候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什么时间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凌晨、早晨、上午、下午、傍晚、夜晚?根据八年的数据积累,白天晴天事故率比较高。什么时间段呢?傍晚。通过分析,为什么是傍晚?从生理上来看,人们工作一天非常疲劳,生理状态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另外,在傍晚是由白天转为夜晚,人的视线有一定偏差,就是你所看到的东西可能有所偏差。平时开车觉得两个车不会碰,也许到傍晚会有偏差,这是从生理上进行的分析。再看心理上,人们工作一天之后急等着回家与家人团聚,甚至考虑到今天晚上吃什么、安排什么活动,容易分神。因此把这个结论分析完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向民众发出公告,在晴天尤其是傍晚十分驾车要小心驾驶,在傍晚时分交通警加大上岗力度,同年交通事故率下降7.8%。
在座的都是CIO,应该对大数据非常敏感。我们到企业调研,有的企业很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奠定基础。有的基本上去年的数据就扔了,没有建立很好的数据库。你如果连续积累一定的数据,就会知道哪个产品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推出最受欢迎,你可以知道整个成本从哪个地方可以节约、哪个地方比较浪费,从而不断的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提升竞争力。云计算塑造的信息资源集聚和掌控优势将成为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通过云计算,海量的数据积累,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制定法规标准奠定基础。最后一点是云计算促进节能减排。现在很多“云基地”都到高海拔地区,主要从能源节约方面考虑。比如新疆建立“天山云”,包括内蒙。现在很多“云基地”在逐渐往西部建,因为西部土地比较辽阔,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节能减排。
云计算对于工业领域有哪些影响,它的应用前景怎么样呢?工业云是通过云计算技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使工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的一种信息化的创新模式,是云计算在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据Gartner数据统计,制造业中云计算应用的渗透率仅次于金融业,达19.7%。云计算在国内金融业应用的最广泛,现在炒的沸沸扬扬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对银行业冲击很大,它利率很高,当然也存在很多风险。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cloud.chinabyte.com/news/237/12838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