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节能与综合利用
关于乌海市冶金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乌海市简介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内蒙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作为资源富集区开始大规模开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过去人迹罕至的荒漠上建成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成立乌海市,为自治区直辖的地级市,现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乌海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

乌海境内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易开采、相对集中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

“十二五”以来,乌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亿元(人均GDP为12.6万元,近2万美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区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7亿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完成94.6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4亿元,同比增长32.6%,增速居全区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6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居全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4万元,居全区第4位,同比增长13.9%;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24万元,同比增长15.2%,收入水平连续7年居全区第1位。

今后一个时期,乌海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发展战略。“一个中心”即建设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转型”即大力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经济转型方面,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由量的积累向增量提质并重转变。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成自治区西部精细化工城和全国重要的煤焦基地、全国最大的PVC生产加工交易基地,建立起以资源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城市转型方面,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全面完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建成以“乌海湖”为核心的新的发展区,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实现由工矿城市向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转变。“三个率先”即率先实现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乌海”即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活“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建设富裕、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乌海。

二、我市冶金产业的替换接续和改造升级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情况

冶金工业属于典型的规模工业,尤其是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在成本、技术、资源利用、市场控制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在钢铁行业尤其明显。我国的钢铁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鼓励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从国际经验和钢铁工业生产实践来看,粗钢产量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的规模是较为经济合理的规模。因此从长期来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必将是国内钢铁生产的主要力量,产业集中度水平也是反应一国钢铁工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从“十一五”以来,我市冶金工业坚持有进有退,特色冶金产品产能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三大产业集群:

一是冶金用的焦炭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淘汰了炭化室4.3米以下焦炉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批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5.5米)以上的百万吨级捣固焦企业,截止2012年底已形成焦炭产能1800万吨,“十二五”期末规划达到2500万吨。

二是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了一批4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建设了一批4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特别是建设了乌海市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00万吨炼铁、200万吨炼钢、200万吨轧钢项目,已形成轧钢产能100万吨,结束了我市有铁无钢的历史。

三是曾是我市高载能工业支柱的铁合金产业,按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形势要求,企业数量和产能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生产企业由“十五”期间最多的39户减少到目前的13户,产能由最高的84万吨/年减少到目前的40万吨,铁合金品种也由硅铁、工业硅向硅锰合金、铬铁合金、镍铁合金、特种合金转变。

此外,其他冶金辅助产品也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如耐火材料20万吨/年、炭素制品40万吨/年。

三、主要做法

一是在工业领域建立和完善体制,保证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序进行。成立了我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关工作的指导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的论证及调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等。

二是强化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通过“一化带三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我市的经济增长结构来看,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消费的贡献率为32.7%,出口的贡献率为0.2%。投资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龙头拉动作用,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由此可见,工业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技术创新的项目,加快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落实国务院21号文件提出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在我市的实施情况。同时要根据我市工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与技术水平、投资强度、产品方案挂钩的产业准入门槛,研究制订节地、节能、环保和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淘汰,又不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冲击。

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借外力提升工业层次。紧紧抓住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做好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根据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发展规律,主动出击,外引内联,争取在引进珠三角、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要继续实行重大外资项目领导跟踪服务制度,促成项目引进,加快项目建设。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面清理土地,对个别企业占用、迟迟未开发的土地,要促成企业立即到资开发,或进行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四、冶金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的创建中给予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企业)已达到11个。其中,包括我市最大的一户冶金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黄河能源集团公司。该企业已形成了煤炭—炼焦—冶金—矿渣水泥一体化的循环经济链。年矿渣水泥生产能力达200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确立了煤炭—炼焦—煤化工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煤炭、焦化行业深入发展,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的产业结构,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炼焦副产品主要有焦炉煤气、煤焦油、精苯、硫铵、硫磺等。焦炉煤气主要用于生产甲醇和天然气。目前,焦炉煤气生产甲醇年规模已经达到30万吨,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已投产,年处理焦炉煤气25亿标准立方,年产生天然气46万吨,使乌海市焦炉煤气达到零排放。煤焦油加工项目主要有神华、黑猫、黄河能源等企业,产品主要有轻油、洗油、酚油、精蒽、炭黑油、工业萘、沥青等。

铁合金的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硅铁生产企业利用硅铁生产中产生的硅微粉,作为水泥速凝剂。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