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经济运行
“三量并进”点燃转型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30日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局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杨勇     来源:乌海日报

最美人间四月天,季春时节的大漠湖城,处处生机盎然。春风里,从城镇农区到工矿厂区,从工业交通到教育医疗,一个个重点项目纷纷破土开工,聚焦高质量发展,我市再出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转换,需要推动三个转型: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工业是经济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经济新常态下,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我市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大力推进“存量变革”,促进“增量崛起”,加速“变量突破”,“三量并进”点燃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开创着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存量变革:传统产业发“新芽”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0多亿吨,焦煤探明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60%左右;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矿产资源富集,品位好,易开采,我市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过去,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我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可靠煤炭繁荣起来的经济,究竟还能支撑多久?

风光过后,便是风霜。经过一段“野蛮”生长后,煤炭工业危机四伏:资源消耗、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显现。2011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同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如何破除“资源竭而城市衰”的“资源诅咒”困境,更好解决发展之困?这考验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思维和智慧。

坐落于海南工业园区内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之初,仅是一家以“洗煤加炼焦”为单一业务的企业。前些年,全国煤炭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打击。面临经济下行、环境约束增强、转型压力陡增的情况,传统产业再走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老路困难重重,痛定思痛,泰和集团开始在做深做细做大煤炭文章上下功夫,并最终把出路瞄准在了走循环之路上。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化作新型建筑材料,在我们企业,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其他资源也得到最充分、最清洁的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让我们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泰和煤焦化集团总经理郭宇骄傲地告诉记者。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泰和煤焦化集团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不仅助力企业走出了困境,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我市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阐释和指明了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转型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产业。煤焦化工、氯碱化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工业的重要支撑,更是经济转型的重点。近年来,我市立足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

在乌达工业园区,精细化工正朝着产业化、集群化发展阶段稳步迈进。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公司是一家生产抗菌类医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精细化工企业,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液氯、盐酸、硫酸、甲醇等原料,都来源于园区内焦煤化工、氯碱化工产业的副产品。企业落户乌海,依托就地取材优势,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破除对资源路径的依赖,也实现了当地原材料的就地转化,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门前老树发新芽,胜似新栽一树花。如今,我市煤焦化企业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全市原煤就地转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精细化工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1%,我市成为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增量崛起 新兴产业开“新花”

在外地人眼里,煤是乌海的代名词。在建市以来的4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我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动能日趋弱化,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留主导产业“根基”的同时,更要注重植入新兴产业的“血液”。

“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近一两年来,我们接收订单的情况很不错,基本不用跑市场、拉客户。这个车间内,最忙碌的时候,一个月就能下线近500多辆车。”走进海勃湾工业园内的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这样描述目前厂区的生产现状。

作为我市重点优选引进的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陕汽乌海公司依托技术优势,结合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成功研发出的各类新能源车型,受到我市、包头等区内盟市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青睐。为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我市以陕汽为龙头,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20多家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经过6年多发展,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产业呈现出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加热、抽锻、终锻、冲孔、清洗、旋压、热处理……短短两分钟,自动生产线上铝合金棒材就变身成了轮毂毛坯。2018年7月,投资73亿元的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项目轮毂毛坯试产成功,标志着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该项目达产后,可年产600万只镁轮毂、25万吨高性能镁合金板型材,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镁合金高铁专用机件、3C产品镁合金配件等领域。

旧动能通过转型改造实现了“存量变革”,新动能则通过优选引进实现“增量崛起”。近年来,我市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亿邦大数据一期项目建成、宝武集团炭材料基地加快建设、青石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项目全力推进、明阳光伏20兆瓦光伏养殖项目并网发电……遍地开花的新产业,描绘出新经济发展的生动画卷。

新兴产业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新动能不断累积。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4%,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并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变量突破 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我市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基地,周边分布着8大工业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化工企业占比最大。产业同质化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及周边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8年9月,西北化学网平台在我市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西北六省区191处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化工”优势,通过给化工企业、贸易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以及终端商户等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为西北地区化工产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成为我市化工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信息化是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去年,工信部公布了“2018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乌海化工产业服务平台榜上有名。作为一个针对化工行业大宗物资交易、备品备件、物流信息整合、配送、网络信息综合服务的平台,该平台现已入驻服务乌海及周边企业800多家,2017年完成交易额25亿元,交易量500万吨。

“互联网+工业”深度融合,不仅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也助推了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创造着新的发展生态业态。

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求变。

资源枯竭、结构单一、效能低下曾是我市转型的三大“拦路虎”,为此,政府部门自我革新成为必然。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100个工作日内,减少审批材料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019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

主动融入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通道经济变为落地经济;抓住自治区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和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与周边园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我市不靠“边”也不临“海”,但依托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不断拓宽的发展路径,让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因转型而重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实践中,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市这个昔日的“煤城”,正努力重塑“黄河明珠”新形象,通过从“单”到“多”、减“黑”增“绿”、既“破”又“立”,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