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 智慧应用 惠及百姓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4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乌海日报
——我市党政考察团赴上海、苏州、杭州学习考察走笔之一
苏州、杭州,一个是地级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者,一个是自带光芒的信息经济产业高地。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要素在这里集聚、蝶变,许许多多的革命性成果从这里诞生,然后被应用到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让市民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快捷、便利,为两地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苏州:“互联网+”让城市更“智慧”
苏州市以“智慧苏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为契机,相继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平台,并于 2015 年 7 月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推动 “智慧城市”的建设,共同建设支付宝城市生活服务平台,提升市民与公共服务的连接维度和效率,为市民带来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体验。
目前,苏州市共有 40 项政务服务入驻了支付宝,除了可以实现公积金查询、全民参保查询、车辆违章处理,互联网医院预约挂号、查询化验单等服务外,还能实现轨交云购票,不仅免去了带零钱的麻烦,还提升了乘客购买轨交票的效率。
此外,公交扫码支付可以让市民不用带零钱,甚至不带钱搭乘公交车。
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避免了餐厨垃圾在收集、运输、处置过程中,出现流失、倒卖、终端处置排放不达标等风险,成为全国餐厨垃圾管理的“苏州样本”。
“建筑垃圾管理系统”对全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运输车、驾驶人员在线监管。
生活固废监管系统对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运输车进行实时监管,对各个处置终端进行精准计量。
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时了解附近停车场的剩余车位数,而且还可以导航到该停车场。
“苏州微城管”平台为市民和游客一键找公厕、搜停车场、扫码租单车提供了便利。同时,平台还利用汇集信息和政务数据资源,推出办事指南、办事网点查询、办事进度查询、人行道违停查询等服务。
“互联网+”的触角如今已经伸向苏州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道路、桥梁、高架、上跨下穿、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数据库,并根据设施的管养特点匹配相应的技术功能,对管辖范围内的道路设施进行检测;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整合了现有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协同管理,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
“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进行有效融合,让产品实现了可追溯性。”紫光云引擎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谁加工,哪台设备加工,用什么原料加工,甚至是在什么温湿度、粉尘环境下操作的,都一目了然。”
近年来,苏州市加速企业“上云”和“企企通”,组织工业企业与华为、阿里云、电信等 9 家服务机构在云诊断、云解决方案、项目实施、运营维护等多领域多层次开展深度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等先进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已开始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把“人工智能+工业” 作为其人工智能产业的主攻方向,引导思必驰等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展开合作,同时引入树根互联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城区以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为抓手,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紫光云引擎平台已初见成效。苏州高新区与阿里等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目前,苏州已建成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54 个,居全省第一;建成“企业上云”省级示范企业 13 家,互联网“企企通”省级试点园区 22 家、企业261家,居全省前列。
杭州: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
杭州将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作为 “一号工程”,全力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一批享誉全球的IT巨头以及无数中小科创企业的努力下,一座具有独特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城市正在冉冉升起。
交通拥堵是不少城市的“顽疾”,但是在杭州市,通过一个看不见的“城市数据大脑”,实现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再加上交警驻点执勤等综合治理模式,让交通拥堵状况大为改善。
2017年7月,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 “城市数据大脑”试点,目前已升级到更智能的2.0版,管理范围覆盖杭州各城区共 420 平方公里的区域,接入 4500 路监控视频,优化1300个红绿灯路口,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每天早晚高峰,“城市数据大脑”平台通过分析研判路面情况,遥控调整红绿灯时长,还会发手机短信,把拥堵信息反馈给市民,及时疏导交通。在它的指挥下,单一个上高架的路口,平均延误时长可减少 15%。
在杭州,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撬动了民生难点、痛点的破解,优化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实现技术为民、技术惠民
杭州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服务覆盖率全国领先,“无现金城市”“移动支付之城” 名副其实。
“智慧医疗”已覆盖在杭的各级医疗机构 203 家,不仅可以预约挂号、网上结算,而且市县两级平台互联,健康档案可以共享调阅
杭州把涉及59个部门的368.32亿条数据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如今,市民“刷脸”就能查纳税、“滴”一下身份证就能自动填好办事表单,一台一体机就能办好营业执照,都已不是新鲜事。凭身份证可以“一证通” 办理的事项,已有296项;可以24小时办理的“杭州办事”手机APP,成了“不下班的办事大厅”。
杭州还主动“触网”,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杭州坐拥全国超1/3的电商平台,实现了全国85%的网络零售、70%的网络跨境贸易,以及60%的B2B交易。
在杭州,互联网不单是都市专利,如今在广大农村,同样神通广大:一根网线连全球,2017年,杭州的农村电商销售额迈过了 100 亿元大关;借助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管控、远程监控、全程追溯;大数据治理服务智慧农村建设,让农民、市民共享技术红利、生态红利。
杭州不光有电子商务、云计算、数字安防等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产业集群,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站上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高地;还有嫁接了数字经济的传统产业,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ET工业大脑”,从数字化车间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之路越走越宽。同时,以云服务平台为载体,集聚云服务资源,协同推动“企业上云”。目前,“上云”企业在杭州已有7.4万多家。
数字经济助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 2017 年杭州市数字经济实现主营收入 8936亿元,增长28.6%;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 3216 亿元,已连续 3 年保持 20%以上增长,占GDP比重达25.6%。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对全市GDP增长贡献超过了50%。
今年10月,杭州提出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如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思路明确:继续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数字经济为主线,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协同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杭州成为创新创业的“天堂”、和谐发展的“美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