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乌海市5人入选“内蒙古好人榜”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2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我市积极向“内蒙古好人榜”推荐乌海好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人荣登“内蒙古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倾心武装搞革新、无悔军旅写忠诚,有着多项发明专利的人武部干部鲍文煜;热心为社区服务,义务为社区修剪树木、清理草坪,无偿为居民提供服务、解决困难的六旬退休老人李海明;见义勇为、不顾个人安危跳进黄河勇救轻生女孩的年轻武警战士韩利军;身患疾病却依然坚守三尺讲台,31年无愧于心、倾情付出的海区四小教师王玉梅;热心公益事业,用点滴汇聚爱心、用奉献成就梦想的爱心协会副会长赵龙龙。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这些平民英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今年以来,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广泛地动员全市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乌海人物的评选表彰宣传活动。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好人”的推荐评选活动,我市从今年7月开始,每月在全市组织开展“乌海好人榜”推荐评选发布活动,每季度发布一次入选名单,并在乌海文明网建立“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栏目,建立乌海好人馆,以此激励更多市民参与到“身边好人”的评选、推荐活动中,让学好人、做好人、行好事、树好心成为社会潮流。

【敬业奉献】鲍文煜:倾心武装搞革新无悔军旅写忠诚



从军20多年,鲍文煜先后有三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其中一项发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战友们亲切喻为“军中小诸葛”。



1986年,高考落榜的鲍文煜决定报名参军,到部队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1989年,他考上了通信指挥学院。在军校的3年时间里,鲍文煜每天坚持早起1小时、中午利用1小时、晚上少睡1小时来学习知识,不仅以优异成绩毕业,而且还自学了《材料科学》《基础力学》等5门学科,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为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1年,鲍文煜毕业后被分配到某边防团特务连任通信排长。在高寒的东北地区,冬季异常寒冷,当时连队住的是平房,室内供暖非常差。如何才能解决连队宿舍温度低的问题,让战友们过一个暖冬呢?这成了鲍文煜的一块“心病”。一次,他到炊事班检查卫生,发现炊事班班长用微波炉给回来晚的战友热饭,速度非常快。这让他突然有了想法,既然微波的效率这么高,能不能用微波做个锅炉呢?鲍文煜瞄上了家里刚刚花3000多元买的微波炉。他背着家人把微波管卸了下来,进行反复的研究试验,最终研制出了用微波加热的锅炉,为战友们解决了取暖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2008年6月,一场大雨过后,黄河水位猛涨,黄河海勃湾险段告急。参加抢险的官兵经过一天的艰苦奋战,控制了险情,但他们的双手磨起了泡,肩膀擦出了血痕,疲惫不堪。此情此景让时任海勃湾区人武部副部长的鲍文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鲍文煜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构建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抢险效率高的防洪器材。经过钻研实践,他终于研制成了“快速构工模板”。这项发明成果集防洪、防凌及防爆于一身,设计科学,结构合理,适用性强,符合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获得了国家专利,同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常说,作为一个蒙古族牧民的儿子,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是部队造就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回报部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项项技术发明成果的取得,不仅让他胸前挂上军功章,也让他入选了“内蒙古好人”榜。



【敬业奉献】李海明:退休老人发挥余热温暖人心



李海明,男,1943年2月11日出生,乌达区安居佳苑社区一名普通党员,担任第六网格党小组组长,以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的爱戴。



李海明是矿务局退休老工人,自搬迁到安居佳苑社区以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主动担任社区“维稳员”、“清洁员”、“安全员”、“执勤员”、“信息员”。他热心公益事业,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辖区出现了安全隐患,他也都能及时与社区和物业沟通。



李海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他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他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从单位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退,要始终听从党的话,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的余热,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对于社区党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叫别人做到的事,他首先做到并事事走在前面,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着周围的群众。



李海明平时注重居民楼栋长、民意代表的意见,能及时向社区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意见和要求,帮助上级领导不断改进工作,他说这是居民代表的重要责任。在担任网格长工作中他经常与居民联系上门了解情况,收集居民意见,并及时将其反馈给社区领导。两年来,他共反映30项左右,例如楼栋之间没有路灯照明、老年居民文化场所问题、困难党员和困难居民的生活补助问题、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和改进工作方法问题、不文明养狗问题等等。



有一次,他发现通达街有一自来水管道破裂,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他向社区反映,并与社区书记找到物业公司、自来水公司、绿化队,及时修理了管道。2011年10月,安居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启动,李海明成为了第六网格党小组组长,他经常走动于社区和居民之间,将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向社区反映;遇到群众难以理解的政策性问题,他积极帮助社区对群众做协调解释工作,得到了周围邻里、社区工作者的高度好评。



面对大家的称赞,李海明谦虚地说:俗话说得好,帮人就是帮己,我也是整个小区的一员,看着小区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我的心里也一天比一天高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居民,也许做不了太大的贡献,把我身边的环境治理好了,就是对社区工作最大的支持。千金难买邻里情。一幢楼房也好,一个社区也好,能够住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社区,只要我们人人有爱心,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邻里,关心社区,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暖,社区就会更加文明、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2012年7月,李海明被评为乌达区优秀网格长,成为了众多网格长的表率。2013年4月又被授予“文明乌达·身边的好人”荣誉称号,受到了区委组织部、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表彰。



【见义勇为】韩利军:不顾个人安危黄河救人


韩利军,男,汉,中共党员,河北张家口人,1988年2月出生,2005年12月入伍,中士警衔,现任武警乌海市支队四中队班长。曾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5次受嘉奖,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2011年8月21日上午11时55分,韩利军在守卫目标不远处发现一名小女孩正一步步向黄河中央走去。情况十分危急,韩利军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向小女孩游去,好不容易游到小女孩身边,刚抓住她就被挣脱了,随即被湍流冲向下游。他毫不犹豫地再次游向挣扎的小女孩,拼命把小女孩拉回到岸边。事后韩利军了解到这个11岁的小姑娘因与父母发生争吵而生气,自己跑到黄河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韩利军给她讲道理做工作,使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小女孩父母赶到后,面对韩利军双膝跪地,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韩利军在当新兵时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无论烈日酷暑还是天寒地冻,对每一个训练动作,都会自觉练到满意为止。虽然训练是枯燥乏味的,但他日复一日地向自己的意志挑战,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训练,而是力求做到最好。体能训练,他坚持每天3个100次;举枪瞄准,他在枪上挂着装满水的水壶;5公里越野,他腿上绑上沙袋;刻苦练就了过硬的素质,在支队组织的比武竞赛和考核中他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一次五公里越野赛,他的脚掌生了好几个鸡眼,脚一挨地就好像踩在针尖上,疼得连小腿也痉挛起来,但他没有打退堂鼓,凭着对胜利的渴望,疼痛全然忘记了,当他冲过终点后,终于坚持不住跌坐在地。自这件事后,战友们对他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全体官兵的榜样。



2007年,他被任命为班长,成为了一个带兵人。上任后他说:“组织信任我,让我当班长,我就要干好工作带好兵”。他真诚爱兵,关心战士,帮助6名后进战士转变为先进。韩利军常把他的带兵经验和其他班长分享:“其实每名战士的心中,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只要我们模范带头、真心帮助,就没有带不好的兵。”他当班长3年时间里先后10人当上骨干,4人入党,3人考上军校,所带的班年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2009年中队缺乏种养殖专业人员,韩利军主动请缨,担负起这项任务。在这之前,他对养猪种菜是一窍不通。万事开头难,他毫不退缩,一边向农民请教、一边向书本学习。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中队的蔬菜喜获丰收,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去年,中队购买了6头仔猪、4头牛、12只羊,还有200多只鸡鹅,他潜心钻研饲养技术,亲自动手配制饲料,到驻地兽医站学习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充当小兽医。如今,中队的农副业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光养猪种菜就给中队收益好几万,他也成了部队和驻地小有名气的专家。



7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警营生活中,投入到部队建设、维护驻地平安、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敬业奉献】王玉梅:31年无愧于心的付出

王玉梅1984年毕业于乌海市师范学校,现任海区四小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教以来,王玉梅一直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干了31年。她说:“作为老师,就要无愧于‘教师’这两个字。”



王玉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究竟讲过多少节课,批改过多少本作业,教过多少学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但她牢记着“选择当教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



王玉梅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影响过工作,也几乎没有请过假。两年前,她做了一次手术,两腿患骨性关节炎,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有时腰痛得都影响到正常生活,两腿也痛得难以下蹲。老师们劝她说,刚做完手术,身体又不好,把班主任工作推了吧。可新学期开始,一个二年级班级没有班主任,领导找她谈话,让她把这个班接了,她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二话没说便接受了领导的安排,担任起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这样,她拖着带病的身体,又开始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二年级的孩子也就刚满7岁,根本不会扫地、擦地。王玉梅忍着病痛亲自动手教孩子们做这些事。教室门前是一块很大的平台,孩子们擦不干净,她每天都要弯着腰和孩子们一起擦。



今年,学校组织“五月阳光”艺术月活动,王玉梅班编排的诗朗诵被选为“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她扶着疼痛不已的腰,为孩子们四处寻找表演节目需要的服装;借来服装后,又帮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试穿,直到45个孩子都有合适的演出服装才放心。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儿童节的诗歌朗诵节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最佳编排奖。而此时她因腰痛,连走路都费劲了。



在教学工作上,王玉梅更是一丝不苟。每带一届学生,她都耐心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她告诫孩子们“要工工整整写字,规规矩矩做人”,她从每一个笔画入手,耐心地教孩子们写字。每次批改作业,她都特别认真,把正确的字细心地写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给孩子们做示范。她常教育学生,作为中国人,写好汉字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31年如一日的认真工作不仅仅源于王玉梅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来源于她对教师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她每天总是带着微笑来上班,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也热情对待每一位同事。对她来说,教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



王玉梅对学生充满爱和信任的教育引导,更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她将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她还保持同家长的密切联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家访,不遗余力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每每提及这一切,王玉梅总是说:“我做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只是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使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两个字。”



【助人为乐】赵龙龙:点滴汇聚爱心奉献成就梦想

赵龙龙,男,1985年5月14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中州大学,并于郑州工作,2010年回到乌海,现就职于乌海市广纳洗煤有限公司,任综合部主管,兼任乌海市爱心协会副会长。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赵龙龙怀着一颗感恩和奉献的心扎根乌海,刚开始只是默默地为身边的人做好事,从2013年开始加入乌海市爱心协会,他随协会一起组织、宣传和举办爱心公益活动,开展了帮助关爱乌海市特殊学校学生、帮扶尿毒症及贫困家庭、关爱敬老院老人、捐赠衣物和书籍、无偿献血、”光盘行动”从自身做起、为雅安祈福、保护乌海湖、义务植树、爱心助学等活动。



乐于助人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坚持。生活中,赵龙龙是个充满阳光的人,也总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每当看到身边有人陷入困境,需要帮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搭把手。那是2010年冬天,有一天,赵龙龙碰到住在楼下的张大爷正拄着拐杖往回走,手里提着一大袋菜,很是吃力;当走到拐弯处时,被窜出来的小狗给撞倒了。他赶忙跑过去把大爷扶起来,然后边走边聊,得知张大爷独自一人生活,当时就决定以后他帮张大爷买菜。就这样坚持了3年的时间,直到张大爷搬去和自己的儿子住,赵龙龙帮张大爷买菜的事从未间断。



乐于助人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责任。2013年,赵龙龙认识了乔高磊,知道他在组建乌海爱心团队,便也加入到其中,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身边更多的人奉献爱心,爱心团队也在逐步扩大。2014年,赵龙龙成为了乌海市爱心协会的骨干人员,负责协会的策划与执行。当年5月,他带领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乌海福利院和乌达爱心敬老院,看望住在这里的孤寡老人,并为老人理发、剪指甲,还为老人清理房间和个人卫生,期间也为老人们献上协会自编自演的节目;8月,通过协会公众平台,呼吁社会为7岁的白血病患者张轩捐款,并亲自捐款;9月,组织协会成员开展“保护乌海湖”活动,和大家一起捡垃圾;12月,随爱心协会到乌达清真寺敬老院,为老人们捐赠物资,添置家当。2015年1月,他两次组织为西藏、青海等贫困山区捐赠棉衣。



乐于助人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工作中,赵龙龙作为综合部的一员,同时也兼任工会委员,他对待员工如同对待亲属一般,上到工资社保,下到吃喝拉撒,无论是大事小事,他都会耐心地微笑对待每一个有困难的员工,并一一帮他们解决问题。那是在2013年,一位叫蔡明亮的员工来找他,说自己平时倒班比较忙,家里孩子无暇照顾,问他能不能给孩子辅导下作业。于是赵龙龙利用下班和周末,每天专门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去给蔡师傅的孩子辅导功课。时间久了,孩子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提高,蔡师傅把这事告诉了其它同事,结果又有几个同事找他帮忙给孩子辅导功课,赵龙龙索性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孩子们集合到一起,给他们辅导功课。现在这些孩子都上了初中,有的去了外地。赵龙龙萌生了一个愿望,他要辞去在企业的工作,自己成立一个爱心辅导班,专门为那些农民工子女低价辅导功课,还要为那些贫苦的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教学。



赵龙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企业职工,更是一个拥有梦想,满怀爱心,懂得感恩的人,他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未来的公益之路更加宽广。他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只愿普天下的人们能够幸福安康。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