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持续有力——乌达区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贾雄博
乌达区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工矿区。煤炭曾经给乌达带来了繁荣,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煤炭产量、产值和财税贡献等大幅下降,让这个自治区面积最小却为区域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地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抉择。
如何破解困局,发掘、培育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考量着乌达人的智慧和胆略。全区13万干部群众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历经6年多的艰苦探索与实践,按照煤炭资源转化增值发展战略,坚持“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差异化发展理念、循环化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工业经济初步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的转变。
“煤电化一体化”就是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和蒸汽,形成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强地区竞争优势。目前,乌达工业园区所有电厂全部为自备电厂,骨干龙头企业均建有自备能源动力车间。自备电厂让企业节约了近一半的用电成本和八成的蒸汽成本,提高了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和产品价格的比较优势。以君正集团为例,依靠“煤电化一体化”为基础的成本优势,在全国PVC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仍然实现盈利4亿元。
面对周边地区产业雷同、产品相似、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状况,乌达区找到了一条产业定位和基础设施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即逐步摆脱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将产业定位于精细化工高端,重点发展医药、农药及其中间体,全力打造自治区首个精细化工基础设施全配套的工业园区。据悉,2013年,乌达区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7.7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1.1%提高到11%,今年预计将达到20%。
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发动机”。在这台引擎的驱动下,乌达区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嬗变。在乌达工业园区,恒业成公司自主创新的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可与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商道康宁公司相媲美;东源科技公司使用的炔醛法生产丁二酸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佳瑞米公司草铵膦拥有全球独家生产技术;杜邦、拜耳、巴斯夫等世界顶级化学化工企业与区内企业达成固定合作供应和科技协作关系。乌达区坚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先后建成自治区氯碱化工技术研究院等多家研发机构,主动承担起推动全区氯碱化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重任。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小循环,企业兴;中循环,园区兴;大循环,区域兴。近年来,乌达区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下游延链补链项目,实现了以东源、君正、恒业成、宜化为代表的企业内部小循环;鼓励企业间合作共赢,工业产品之间互为补给,实现了园区企业间的中循环;充分发挥周边园区原材料供应优势,注重围绕利于产业循环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选商引资,形成了园区间的大循环,将能源资源“吃干榨净”,实现由单纯的依赖资源生产向立体的依托资源发展的转变。
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作用之下,乌达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有效保持了经济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去年,乌达区的非煤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由2008年的47%提高到74%,预计2017年非煤产业比重将达到90%以上;煤炭资源转化增值由2008年的每吨1240元增长到2502元,相当于直接销售原煤增值的15倍。
来源:乌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