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电与装备工业
全球“芯慌” 中国汽车半导体迎来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1日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局 来源: 浏览次数:

自去年年底开始,芯片供应危机蔓延全球汽车产业,对中国的汽车产业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上海大众的停产,一时间 “芯慌”成为汽车行业的关注热点。

在一辆汽车上,要用到几十颗MCU(微控制单元),涉及控制车子动力系统、娱乐系统、空调系统等,所需要的芯片数量比较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本次短缺的芯片主要是应用于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和ECU(电子控制模块)中的8位功能MCU。其中,ESP是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起到防侧滑的作用。在中国,一般10万元以上的车型特别是高端车型都会配备ESP;在美国等其他一些国家,ESP是法律强制要求配备的。而ECU则广泛应用于汽车各控制系统中,此次出现芯片缺口的,主要是在发动机控制模块上应用的ECU。

据了解,汽车芯片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最下游的是整车厂,需要从博世和大陆集团等一级供应商处采购诸如ESP和ECU等集成模块,而博世等企业则需要从更上游的比如意法半导体和恩智浦等半导体制造商采购相关芯片。

2020年,我国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注册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5万家经营范围含 “汽车”,同时包含 “芯片、半导体”,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汽车芯片相关企业。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我国新增超5000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比2019年上涨187.4%。

据北京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占据着全球市场1/5的总量,且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但中国在汽车芯片上的自主率极低。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达30%以上,同期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的4.5%。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超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过度依赖进口。这背后的动因是国际格局下的国产替代机会。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汽车界的全国两会代表纷纷为行业破解 “芯慌”难题献计献策。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的朱华荣在提交的建议中提到了国产芯片产业发展问题。他建议,应推动和鼓励主机厂敢于试用或大规模应用国产汽车主芯片,支持主机厂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与国内汽车芯片商及早开展汽车芯片定制化研发,通过深度协作来提升汽车芯片品质与供应稳定性。

从长期来看,芯片制造商与汽车工业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新四化”下国内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辅助和自动驾驶等功能得到发展,需要更先进的芯片,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及份额或将进一步扩大。到2030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总规模将达159亿美元。

与此同时,各类汽车半导体的单车价值也将快速上涨,尤其是在功率半导体上,将增长5倍多,此外在通信领域,也将增长3倍多。如果能实现国产替代,这个势能不可小觑。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