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电与装备工业
中国制造业当更自强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1日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局 来源: 浏览次数: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主要体现在规模上,附加值较低,很多属于为跨国公司和贸易商代工贴牌生产,以价格为优势的小商品充斥着世界各地的摊贩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有巨大的、全面的生产能力,但大部分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但是从企业为世界电子、服装等著名品牌代工来看,中国能够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这与中国制造服务业水平不高有关。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所以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有很多原因。

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成长型市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群体庞大,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而非品牌、质量等指标。因此,制造业企业面对的是重视价格、挑剔且消费文化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市场,导致企业过度关注狂轰滥炸式营销以及价格战,这也决定了企业更关心削减成本。一方面,削减成本就会减少制造服务业的需求,无法享有更专业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削减成本往往意味着标准化比较低。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出口时有一部分是委托加工或者贴牌性质,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国内市场注重营销和价格但忽略品牌建设,而在国外市场,则完全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负责生产,而研发、市场和品牌等增值部门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最终导致很多制造业只能等订单,自己脱离市场。品牌建设的缺乏,直接导致制造服务业整个链条中研发、设计、专利、标准、营销、咨询等一系列服务都缺乏足够的土壤培育。这种状态又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以独立的品牌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比如,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生产力、拥有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中国缺乏国际化的服装品牌,甚至国内中高端服装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这表明中国纺织只能从事利润极低的生产环节,而依靠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的品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意见》也提出了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

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是当前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中国制造业应该告别过去那种只专注于生产环节并依赖价格竞争的发展模式,转为依靠制造服务业的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飞跃。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